自 1995 年Kevin McHale 被新任老闆 Glen Taylor 拔擢為副總裁以來,至今十二年的資歷僅次於快艇的 Elgin Baylor,與國王的 Geoff Petrie 並列為在位次久的經理人。不過,上面這句話有些語病存在--McHale 三年前便已將 GM 一職授予 Jim Stack。但他仍然是制服組的實質領導人,灰狼也仍然是屬於 Taylor、屬於 McHale、屬於明尼蘇達的球隊。本文擬以 04 年為基點,分成上下兩篇。上篇探討灰狼的過去與先天之不足;下篇則講述 04 年後灰狼重建的過程與後天的失調。

如果處女秀能夠代表一切,95 年選秀會上選擇 Kvein Garnett 的 McHale,肯定是名垂青史了。以 KG 為首的灰狼隊十二年來八度打進季後賽,一度闖入西區總冠軍賽的成績,或許不是那麼地完美,卻已足夠到讓人忘記他們座落何方,成軍幾個球季,遭遇多少傷病,以及受到多少打擊;直到 04 年後,支持他們的一切,開始、且無可挽回的崩塌為止。

明尼蘇達不是一座大城市,天氣濕冷陰寒,爭取球員加盟先天上即有劣勢存在。但是在 Taylor 接手球隊前,灰狼的表現卻遠比一無是處還要來得糟糕。95 年 KG 加入這支球隊時,灰狼事實上早已經歷一次重整。不過六年的時間,灰狼四換總教練,89 年草創時期的成員們,除了回鍋的 Sam Mitchell 外,竟然只剩下 Doug West 依然在陣;第二輪第十一順位中選的他,也是當時唯一在灰狼待超過三個球季的自家選秀。95 年隊上的主力球員如 Christian Laettner、Isiah Rider、Tom Gugliotta、Terry Porter 等人,差不多可以算是灰狼的第二個世代。或許是順位不夠高機運不夠好,或許是那幾年實在沒什麼好選的,灰狼沒能利用選秀建立球隊的核心。熱火找到了 Rony Seikaly、Glen Rice 與 Steve Smith,黃蜂找到了 Larry Johnson 與 Alonzo Mourning,魔術的狗屎運就不提了,灰狼呢?即使 Laettner 與 Rider 有才又如何?球隊管束不住,上下一團烏煙瘴氣,終究作鳥獸散。

這也是為什麼 McHale 之於灰狼是如此的重要,他幾乎幫 Taylor 解決了灰狼所有的問題。當時,Taylor 的球隊不會選秀、留不住任何自由球員、無法處理人和的問題並營造不出和諧而有紀律的成功文化。會找上 McHale 第一,他是明尼蘇達出身的英雄;第二,他是重建波士頓王朝的重要人物;第三,他在前一年擔任助理總管時,積極爭取用 Donyell Marshall 交換 Gugliotta 的精采表現獲得青睞。倉卒間接任總管以及副總裁的 McHale 其實對於這工作還不是那麼地熟悉,但他與 Taylor 兩人卻聯手帶領灰狼建立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傳奇(還有,你知道的,KG)。

McHale 在 95 年甘冒風險,賭中未來的名人堂成員,聯盟史上最傑出的高中跳級生之一;重新簽回短暫離隊的 Sam Mitchell,接連將難搞的 Laetter 與 Rider 送走;啟用此前從未在 NBA 執教的 Flip Saunders 成為總教練。第二年,他便帶領 Garnett、Marbury 與 Gugliotta 進軍季後賽。Saunders 帶領明尼蘇達長達九個半球季,在他之前,沒有一位教練撐過兩個球季。

McHale 的處女秀,硬是要得。

McHale 與 Taylor 的關係該算是相當特別的。兩人是從無到有,一起學習怎麼經營球隊的。相較之下,Taylor 涉入球隊事務應該不僅僅是「比較深」或「比較積極」而已,更存在著一種近似於與球隊的革命情感。在 Taylor 的訪談中,可以看到球員與教練不僅僅找 McHale 談合約談球隊大小事務,他們也找 Taylor 談這些東西--這給人領導權混淆不清的印象。但是 Taylor 曾提及,McHale 一個人主導太多事務,背負太多責任。他不是神,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Taylor 也認為 04 年放老臣 Rob Bobcock 遠赴多倫多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Bobcock 分擔了 McHale 不少工作,他們曾是相當不錯的工作團隊。我相當佩服 Taylor,因為他點出了 McHale,甚至是 Taylor 始終沒有真正解決的問題。

McHale 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制服組。

十二年來,除 Malik Sealy 的遽逝與 Tarrel Brandon 的傷病是無可預期的意外,灰狼一連串的決策失敗與 McHale 的團隊缺乏深諳聯盟規則、生態體系、斥候選秀與操作手法的成員輔佐,應有一定的關連。灰狼的制服組不只與教練團混雜,更是我目前為止看過最簡單的組成。

自 97 年十月與 KG 達成六年一億兩千六百萬的續約後,球隊不斷以長大合約套牢球員;很遺憾,大概只有 KG 減薪後的那張合約算是成功的,其餘每一張合約都為球隊帶來了負面影響。即便是 KG 的表現無人能敵,六年一億兩千六百萬的天價合約依然一定程度排擠薪資空間,影響 Marbury 的去留,甚至間接造成 Joe Smith 的密約事件。推測這件事情對於 Taylor 往後的花錢態度也有影響,就如同 George Shinn 在 Larry Johnson 之後的轉變,他們付出的代價太多了。

非人曾提出一個論點:在新版 CBA 時代,由於頂級球員在各球隊所能領到的薪水差距不大,因此球團的經營要素自然成為另一個重要的考量,同樣的 offer 由明尼蘇達與芝加哥分別提出,何者佔優勢呢?因此 LBJ 以及 Vince Carter 當年在與母隊商談續約時,高層都面臨了必須不計代價營造球隊「有希望」、「有未來」遠景的壓力。其中,暴龍的下場相當悽慘。整支球隊的薪資空間卡死,當時找來的幫手在多倫多沒有歸屬感,也缺乏長期的競爭力(進一步推下去,其他為留住自家選秀的球隊,會否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而最後,幫助他們從泥濘中走出的是誰?Bryan Colangelo?我可不可以主張 Colangelo 的成功是建立在 Rob Babcock 幫他打好的基礎上?沒有人不記得 Babcock 用第八順位選擇 Rafael Araujo,交易 Carter 換來一大堆垃圾;也沒有人記得 Carter 是非走不可,Babcock 選擇以 CB4 為核心重建球隊,組織了以 Sam Mitchell 為首的教練團,用第七順位偷到 Charlie Villanueva,並找來 Jose Caldron。

綜觀 Babcock 在暴龍的作為,其實與 McHale 頗有相似之處。他們能夠掌握正確的方向,執行能力卻大有問題,既無創造能力,亦無法找到合適的人才從旁協助。實際上 Colangelo 從未改變 Babcock 的主軸,只是他的手腕與見識高出 Babcock 不知凡幾。上任後找來 Benetton Treviso 的前總管 Maurizio Gherardini,力圖將球隊歐洲化。這可是釜底抽薪的絕妙路線,既跳脫現有格局,又引領兼符合聯盟全球化的潮流。國際化配合選秀會上的強運與幾宗到位的交易,暴龍隊送走 Carter 不到兩年,便重回季後賽行列。

不過非人的論點倒是忽略了一件事:大鳥。母隊在薪資漲幅上依然擁有優勢,只有透過先簽後換,其他球隊方能與母隊在同一水平競爭,這樣的設計自然也保證了母隊不會辛苦培養自家選秀而一無所獲。也因此,自新版 CBA 實行以來,找來找去,似乎也只有巫師在爭取出身二輪的 Gilbert Arenas 時,利用彼時二輪合約的漏洞,讓勇士平白損失而已。後來的 CBA 為此,特地加了條 Arenas 條款。

KG 的大約恰恰是封館之前所簽,往前推個幾年,最有名者莫過於 Shaq O'Neal 西進洛杉磯。不要盡怪 McHale 被 KG 與經紀人簽著鼻子跑,考慮到當時球隊沒有如此制度保障,以及明尼蘇達天寒地凍的鬼天氣,打落牙齒也得和血吞了。Troy Hudson?Wally Szczerbiak?Trenton Hassell?作為一支地處邊陲的擴編球隊明尼蘇達,他們比別隊更不穩定,更無議價空間,更沒有太多選擇;更需要安定,歸屬,一種「家」的感覺。

再來談談選秀。

95 年 McHale 確認 KG 潛力不可限量、前途不可斗量後,隨即展開歡樂大放送(解釋成壯士斷腕也可以啦),分別將 Laettner 與 Rider 打包送走。兩位自家樂透選秀,總計換回 98 年原本就屬於灰狼的第一輪選秀(Rasho Nesterovic),以及 97 年第一輪二十順位:Paul Grant。

Paul Who?

除了 KG,McHale 上任截至 04 年為止,也只培養出了三位選秀球員:Stephon Marbury、Rasho Nesterovic 與 Wally Szczerbiak。迄今,沒有留下任何一個人,更不用提二輪選秀。密約事件,前述球隊先天的劣勢,和 Saunders 與 McHale 兩人配合不良都構成部分原因,但如此不重視選秀的球隊當與制服組缺乏完整的斥候以及發展人才脫不了干係。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ssfro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