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上個球季末,老鷹與塞爾蒂克宿命般的重逢,讓我跟 Theodor 樂翻了天,大言不慚地要來一段「對話」,一拖就拖到了今日,而且只完成一小部分。不過沒有比賽的日子,始終是重新審視一季以來收存的無數影片的最好時機。因此雖然比賽內容有點老,還請不吝賜教。

 

就從這個更老的片段開始吧。在 Bibby 來到老鷹以前,這樣強邊三人的掩護組合非常罕見,反而比較常出現在影片中的對手,Bibby 的老東家--國王隊的比賽中(這應該是所謂的 wing split 吧)。拿 Bibby 一個矮小的控球後衛執行 back screen 究竟有什麼好處?其中一個重點在於,當老鷹一干體能條件優異的鋒衛球員空手切往籃下時,對手換防的行為無異於自殺,所以延伸出兩個優點:一,施加在 Bibby 身上的防守壓力將相對減少,因為防守者被迫採取跟防的方式;二,空手切往籃下的鋒衛球員,可藉此取得優勢的要位空間。

影片中,Bibby 幫 JJ 開後門之後,立刻向上通過高中鋒的掩護(screen the screener),造成防守 Bibby 的球員第二重阻礙。如果防守方意識到老鷹接下來的動向,將更強化上述兩個優點的發揮。Bibby 得球後,與高中鋒即形成擋拆,而且是具備相當優勢的擋拆,甚至 Bibby 本身,也處在一個極度有利的單打位置。這是一個帶有 princeton 風味的小組配合,但是在我們得到 Bibby 這個後衛之前,甚少以這樣的方式執行。可想而知,身材較小的 Bibby,其 back screen 有效與否,是影響執行成敗的關鍵。

接著看到季後賽第三場首節,一次相當成功的嘗試。波士頓在首節一直有鞏固禁區的傾向,JJ 在禁區的動線為 KG 所阻礙。或許波士頓採取如此較為積極的防守策略,其中一個因素是輕視老鷹四五號的外線能力。這樣的輕視絕對有其根據,事實上在這個 play 中,高中鋒 Horford 大可直接傳給弱邊空掉的 Smoove。但是他沒有這麼做,或可解釋為戰術設定並非如此,或可解釋為 Horford 的策應能力還不到家(首節還有出現一次判斷上的失誤),或可解釋為老鷹隊本身也不怎麼信任 Smoove 的投籃能力。

由這個 play 可以清楚看到 Bibby 得球後,老鷹團隊的進攻是處在一個多麼有利的位置上。空手走位觀念一向為人所詬病的 Smoove,在此也有一個極佳的判斷,為 Marvin 的底線跳投創造出更大的空間。

上面這一段要看的不是 Smoove 有所進步的單打動作(猜猜看他做了什麼樣的假動作?),而是在類似的起手中,執行不同的掩護與走位。或許波士頓沒有料到 Horford 這回反過來幫 Bibby 做 down screen,Bibby 反過來掩護 JJ 打擋拆,兩個掩護的效果極其成功,加上 Horford 適時空切籃下(這個系列賽中,我們不斷看到他以此幫助球隊),一口氣把防守球員都吸引到強邊上,產生弱邊砂鍋大的空檔。

問題是有空檔的人是 Smoove 啊。

這一球,是波士頓回敬給亞特蘭大的,雖然細節上稍有不同。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Perkins 這個不會投籃的傢伙屢次上到弧頂,Horford 也都會放掉他固守籃下。然而,這樣看似合理的防守安排卻多次造成 Perkins 執行掩護時,老鷹無法支援的問題。

 

最後一球,都是同樣的東西。波士頓非常在意底線的保護與包夾,卻造成非常悽慘的結果。這是不是老鷹為了對應而設計出來的進攻策略呢?

以上攻防全發生在 Game3 的第一節。當亞特蘭大方面傳出兜售 Bibby 的謠言,請那些支持賣掉 Bibby 的人回顧一下這節。

Bibby 不能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ssfro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